《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语法等级大纲的研制路径及语法分级资源库的开发The Path of the Grammar Grading Outli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mmar Grading Resource Database of Chinese Proficiency Grading Standards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王鸿滨
摘要(Abstract):
本文对已经颁布的国家标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的语法等级大纲的研制过程和研制路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语法等级大纲的应用以及语法分级资源库的构建和开发问题。
关键词(KeyWords): 国际中文教育;语法分级;联通主义;二语养成;语法资源库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面向二语教学的商务汉语分级阅读标准研究”(18YJA740050);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国际中文教育阅读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20YH12B);; 汉考国际科研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汉语国际教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语法等级大纲(A类附录)的语法分级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CTI2020A02)资助
作者(Author): 王鸿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冯胜利,施春宏.三一语法:结构·功能·语境——初中级汉语语法点教学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短期强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一~六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010.
-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能力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 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 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HSK考试大纲(一~六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 刘英林.《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的研究方法[J].世界汉语教学,1989(1):54-55.
- 刘英林,李佩泽,李亚男.汉语国际教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全球化之路[J].世界汉语教学,2020(2):147-157.
- 史有为.从语言发生谈二语养成(下)[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4):21-33.
- 史有为.认知方式与二语养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4):14-22.
- 孙德金.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历史和现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5):1-10.
- 王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研究小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GF0015—2010[S].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 BASTURKMEN H.Ideas and Option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2006.
- 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GASS S M,Madden C G.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G].Rowley,MA:Newbury House Publishers,Inc.,1985:235-253.
- SIEMENS G.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OL].(2008-06-06)[2021-09-02].https://jotamac.typepad.com/jotamacs_weblog/files/Connectivism.pdf.
- (1)该统计数据为内部资料,由《等级标准》课题组提供。有关语法选项可参见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教材处的《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 (网址:www.cltguides.com)。
- (2)在《等级标准》的研制过程中,前后多次参加语法部分审核的专家有:陆俭明(北京大学)、吕文华(北京语言大学)、丁崇明(北京师范大学)、郭锐(北京大学)、李泉(中国人民大学)、卢福波(南开大学)、杨寄洲(北京语言大学)等,特此致谢。
- (3)572个核心语法点具体内容见《等级标准》之《附录A(规范性)语法等级大纲》。
- (4)“语言量化指标”指中文学习在达到每一级中文水平应该掌握的音节、汉字、词汇、语法四种语言基本要素内容与数量。例如初等一级的量化指标为:音节269个、汉字300个、词语500个、语法点48个。
- (5)关于572个语法点的提炼理念和依据,详见研制组提交给国家语委的鉴定材料及刘英林、李佩泽、李亚男的文章《汉语国际教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全球化之路》,载《世界汉语教学》2020年第2期,本文不再赘述。
- (6)《等级标准》对语法点的选取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语法单位,从交际实用的视角对传统语法单位进行了相应的扩展,并兼顾了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表达形式,收录了一定数量具有扩展价值的四字格(例如:“不A不B”“V来V去”等)和汉语口语特有的格式(例如:“让/叫你X你就X,……”等)。
- (7)对必要的语法点,力求系统性和实用性,不是进行穷尽性描写,而是有限制地选取。例如“把”字句历来是教学难点,《等级标准》将之分为“表处置”和“表致使”两大类,有序地分散在初、中、高的五个级别里:三级选取了“把”字句表处置的三种句式,四级选取了表处置的三种句式,五级选取了表处置的四种句式,六级选取了表致使的两种句式,在高等则选取了一种表致使的句式。
- (8)这里的“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主要是指每一级语法点及其例句中出现的音节、汉字,特别是词语与相应的语法点处于同一级别,即“音节、词汇、汉字、语法”四个维度在同一级别协调一致,以促成学生习得。
- (9)我们的做法是前期梳理了4114册海内外教材,对照并精简整合《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1168个语法点,本着“数量减半”的原则,首先对各级别的“量”加以限定,其次兼顾“急用先学”的原则,对照我们前期搜集的来自留学生、一线教师和语法研究专家的语法项目调研结果(前期我们曾对一些语法项目的排序情况做了抽样调研)和课题组提供的各类验证数据,对初、中、高三等九级语法项目的数据进行有效规划,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适合每一级别的层次,先进行组内审核,再通过专家审核等程序,进行了严格的层级筛选。
- (10)Swain认为:当语言学习者被逼着去创造时,他们会注意到自己语言技能中有“漏洞”,这就刺激了语言学习者去填补这些中介语中的漏洞。因此,通过被要求使用语言,一个人的语言得以发展,因为当努力通过语言交流时,学习者会意识到他们大脑内部语言库中缺失的元素。这被称为“输出假说”。
- (11)Basturkmen(2006:115~131)曾将输入和输出分成四种类型:输入为主(predominantly input)、输入带输出(input to output)、输出为主(predominantly output)以及输出带输入(output to input)。其中的“输入带输出”是指先进行足够量的目的语语料输入,在学生理解、熟悉了其中的语言知识之后,开始练习用这些知识进行输出。“输出带输入”是指从学习者进行目的语输出开始,在其输出尝试结束后,要对学习者进行语言材料的输入,以使其获得所欠缺的语言知识。
- (12)“语言养成”由史有为(2019)提出,既包括母语养成也包括二语养成。“养成”包括人建立于自身天赋基础(各种心理因素或心理机制)上的“学”与“悟”以及学习者自身之外(外力的或环境的)的各种培养,强调外在培养的推动。他将“二语养成”的操作程序概括为“语句整体性认知→比对性认知→程序性认知(逆认知)”。该主张的实践观与我们秉承的联通主义理论遥相呼应,不谋而合。
- (13)依据来自大量的国内外中文教材、各类语法大纲以及众多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丛书,特别是《等级标准》研制的经验。
- (14)“时间”也属于语境范畴,例如动词重叠和动作发生的时间有关,表示还没有发生的动作时,有缓和语气的作用(例如“你别走,我们再商量商量。” );表示已经发生的动作时,表示的动作时间比较短,重叠的动词之间一般要加完成体标记“了” (例如“我昨天把大衣送到洗衣店洗了洗。” )。
- (15)“多场景、多维度语感”由史有为(2019)提出,是指在音节音色、语调、节奏、时间、对象、事件场景等参与下由本体规则、交际规则、语用规则、修辞色彩等构成的高层次语感。必须经受多次实例验证后,才可以逐渐达到多维度的整体性语感。
- (16)以实词为例,兼语句对第一个动词的语义有严格规定,必须由表示“请求、命令”意义的动词来充当,例如“请、让、叫、派、使、选、令”等;而表示“称谓、认定”意义时,第一个动词为“叫、称(呼)、认(为)、选举”等,后面的动词常用“做、为、当、是”等。以虚词为例,在“主语+把+宾语+ (给)+动词+了/着”中,如果动词为瞬间动词(例如:退、忘),句末应使用“了” (例如“我把机票退了。” );如果动词为持续性动词(例如:记、留),句末应使用“着” (例如“你一定把这件事记着。” )。
- (17)目前我们正在对语法资源库进行立体化精细加工,例如在文字版中就可以实现扫码学习的功能,会为所有典型例句配置视频码和音频码,方便学生跟读或朗读典型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