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背景CSL学习者特异性混淆词语特征探析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sable Words Specific to Native English-Speaking CSL Learners
张连跃;
摘要(Abstract):
本文以英语背景CSL学习者特异性混淆词语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语料库运用量化统计的方法,从语义关系、形式特征、词类分布以及误用方向等方面考察英语者特异性混淆词语特征;然后通过词语测试和回顾性访谈归纳不同水平学习者在使用特异性混淆词语时的特点;最后从词汇表征和发展角度分析特异性词语混淆产生和发展的心理机制,进而给出相应教学建议。
关键词(KeyWords): 英语背景CSL学习者;易混淆词;词汇习得;母语影响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8YJC740144)、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1年度《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教学资源建设重点项目(YHJC21ZD-089)资助
作者(Authors): 张连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陈炳昭.近义词应用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 胡朗.日语背景学习者汉语特异性易混淆词及其母语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13.
- 蒋楠.外语概念的形成和外语思维[J].现代外语,2004(4):378-385.
- 刘叔新.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 申旼京.韩语背景学习者汉语词语混淆的母语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11.
- 田丽丽.从Jiang Nan词汇表征处理模型看母语与二语词汇学习[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4):66-70.
- 王瑞.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词汇心理表征发展过程与造词偏误的心理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 萧频,刘竹林.印尼学生特异性汉语易混淆词及其母语影响因素探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1):37-45.
- 杨孝明.“创造性”错误——中国式英语错误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 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J].世界汉语教学,2007(3):98-107.
- 张博.外向型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编纂原则与体例设想[J].汉语学习,2008(1):85-92.
- 张博.二语学习中母语词义误推的类型与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1-9.
- 张博,等.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 张连跃.英语背景CSL学习者特异性词语混淆探因及对策[J].汉语学习,2014(5):89-96.
- 张连跃,郑航.词语混淆中母语影响的综合性探证方法--语料库、语言测试、回顾性访谈的三角检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1):44-54.
- 张妍.针对日语背景学习者特异性易混淆词的词汇教学--以母语词义误推类为例[R].第八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北京,2015.
- 张志毅,张庆云.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 周琳.母语词汇知识负迁移下的CSL学习者特异性词语混淆研究[J].外语教学,2015(2):66-69.
- 周琳,萨仁其其格.蒙古学习者特异性汉语易混淆词及其母语影响因素[J].语言文字应用,2013(1):115-124.
- HAKUTA K.The second-language learn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stud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G].In:HOMEL P,PALIJ M,AARONSON D.Childhood Bilingualism:Aspects of Linguistic,Cognitive,and Social Development.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87.
- JAMES 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 JIANG N.Testing processing explanations for the asymmetry in masked cross-language priming[J].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1999 (2.1):59-75.
- JIANG N.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2000 (21.1):47-77.
- JIANG N.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4 (88.3):416-432.
- SCHMIDT R W.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0 (11.2):129-158.
- ZUGHOUL M R.Lexical choice:towards writing problematic word lists[J].IRAL,1991 (29.1):45-60.
- (1)语料库包括:(1)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约424万字);(2)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约200万字);(3)印度尼西亚玛拉拿达大学萧频博士在印尼收集的印尼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约46.5万字);(4)蒙古国立大学乌兰巴托学院萨仁其其格博士在蒙古国收集的汉语中介语语料(约33.4万字)。
- (2)刘叔新主编的《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2004),收录1671个同义词组,包括4600多个词;张志毅、张庆云编著的《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2005),收录1300多个同义词组,包括3600多个常用词语;陈炳昭编的《近义词应用词典》(2003),收录1400多组近义词,包括常用词近3000个。
- (3)这里词形相近的词可以看作张博(2007)谈到的字形相近的词和有相同语素的词的合集。
- (1)“其他”共有5类,具体包括:副—副(1组)、连—连(2组)、动/名—动/名(3组)、名/形—名/形(1组)、动/形—形(2组)。
- (2)“其他”共有11类,具体包括:副—名(1组)、形—副(2组)、代—数量(1组)、介—连(1组)、形/名—形(2组)、动/副—名(1组)、名/动—名(2组)、动/名—动(3组)、名/动—动/形(2组)。
- (1)较多初级水平学习者未完成全部问卷,或有60%以上的题目选择“不知道”,故收回有效问卷数量较少。
- (1)聚类考察不同混淆程度词语的特点,是主要根据词语混淆率对词语进行的大致归类。其中个别词语与同组词语特点差别略大,对此又进行了微调。如“害怕—恐惧”一组按照混淆率应归为中高度混淆组,但因与中度混淆组其他词语的特点更具同质性,故调整到中度混淆组;“印象—影响”也如此处理。